抄书 -- 南宋行暮

2020/07/27 ReadingNotes 共 3665 字,约 11 分钟

《南宋行暮》( 虞云国 )

南宋简述

原文網址:https://kknews.cc/history/nvnpmq5.html

南宋(1127—1279年),是北宋靖康之耻后宋朝皇室在江南建立的政权,与北宋合称宋朝,共传五世九帝,享国一百五十三年。1127年,靖康之变后,宋徽宗第九子康王赵构幸免于难,在南京应天府(河南商丘)继承大宋皇位,为延续宋朝皇统和法统,定国号仍为宋,史称南宋。1138年,迁都临安府(浙江杭州)。金国几度南征都未能消灭南宋,而南宋也数次北伐皆无功而返,南宋和金国形成对峙局面。1141年,宋、金达成绍兴和议,双方以秦岭淮河为界。南宋中后期奸相频出,朝政糜烂腐败,而处于漠北草原的蒙古人开始崛起,1206年,铁木真建立大蒙古国,征服金国后开始大举入侵南宋,南宋军民拼死抵抗,1276年南宋首都临安被攻占,1279年崖山海战宋军战败,宋末帝赵昺随陆秀夫背着跳海而死,南宋灭亡。

书中人物关系

宋高宗 赵构 - 宋孝宗 赵眘 - 宋光宗 赵惇 - 宋宁宗 赵扩 - 宋理宗 赵昀

  1. 靖康二年(1127年)五月初一,赵构父徽宗,长兄钦宗被金人俘虏,北宋灭亡,同年,赵构在南京应天府即位为帝,重建宋朝,是为南宋。赵构在位时,迫于形势起用岳飞、韩世忠等大将抗金,但大部分时间仍重用主和派的黄潜善、汪伯彦、王伦、秦桧等人,后来处死岳飞,罢免李纲、张浚、韩世忠等主战派大臣。 赵构精于书法,善真、行、草书,笔法洒脱婉丽,自然流畅,颇得晋人神韵。著有《翰墨志》,传世墨迹有《草书洛神赋》等。
  2. 赵昚(shèn,1127年11月27日—1194年6月28日),即宋孝宗(1162年—1189年在位),初名伯琮,后改名瑗,赐名玮,字元永,宋太祖赵匡胤七世孙宋高宗赵构养子,南宋第二位皇帝、宋朝第十一位皇帝。绍兴三十二年(1162年)五月,被立为皇太子,改名赵昚。绍兴三十二年(1162年),宋高宗让位于赵昚,使宋朝的皇位再次回到宋太祖一系。赵昚在登基之初,给岳飞平反,不久北伐,但以失败告终。淳熙十六年(1189年),赵昚禅位于三子赵惇,自称寿皇圣帝。绍熙五年(1194年),赵昚病逝,在位二十七年,年六十八。谥号哲文神武成孝皇帝,庙号孝宗,葬于永阜陵。后世普遍认为赵昚是南宋最有作为的皇帝。他在位期间,平反岳飞冤案,起用主战派人士,锐意收复中原;内政上,加强集权,积极整顿吏治,裁汰冗官,惩治贪污,重视农业生产,百姓生活安康,史称“乾淳之治”。后世称其“卓然为南渡诸帝之称首”。
  3. 赵惇(1147年9月30日—1200年9月17日),即宋光宗(1189年—1194年在位),宋朝第十二位皇帝,宋孝宗赵昚第三子。淳熙十六年(1189年),受宋孝宗禅位,登基为帝,改元绍熙。因宫里压力过大和政事压力过大,宋光宗患有无端猜疑和极度偏执的症状,即精神病。绍熙五年(1194)七月,宋光宗患病,病情恶化,群臣无法容忍疯子皇帝,赵汝愚、韩侂胄等人在太皇太后吴氏的支持下拥立嘉王赵扩登基,是为宋宁宗。**宋宁宗登基后,尊宋光宗为太上皇,史称“绍熙内禅”或“光宗内禅”。庆元六年(1200年)九月十七日,赵惇因病崩于寿康宫,在位五年,终年54岁,葬会稽永崇陵。
  4. 赵扩(1168年11月18日—1224年9月18日),即宋宁宗(1194年—1224年在位),宋朝的第十三位皇帝,宋光宗赵惇与慈懿皇后李凤娘的次子。宋光宗被逼退位,赵扩在韩侂胄、赵汝愚等大臣的拥戴下继位,第二年改年号为“庆元”。宋宁宗即位后,任用赵汝愚和韩侂胄为相,赵、韩两派斗争激烈。庆元元年(1195年)宁宗罢免了赵汝愚,韩党专权。次年又定理学为伪学,禁止赵汝愚、朱熹等人担任官职,参加科举,是为“庆元党禁”。嘉泰四年(1204年),宁宗追封岳飞为鄂王,两年后削去秦桧封爵,打击了投降派。纵观宋宁宗时期,大规模宋金战争发生了两次,第一次是开禧二年(1206年)宰相韩侂胄伐金,最终不能战胜金国,从而签订了嘉定和议。第二次宋金战争从嘉定十年(1217年)开始一直持续到嘉定十四年(1221年)三月,战争波及了长江上游至下游所有地区,最终宋金双方都没能获胜。晚年的宋宁宗很少去妃嫔处,由于身体原因,他开始迷上道教修炼术。嘉定十七年(1224年)9月18日,宋宁宗驾崩于临安宫中的福宁殿,在位30年,终年57岁,葬会稽永茂陵。

名词解释

太子尹京 以亲王身份兼任国都处所行政长官(尹)有一个简要的说法,那就是“亲王尹京”,好多人认为,按照五代甚至北宋初年的老例,在不设立皇太子的情形下,“亲王尹京”就是现任皇帝预先设立的皇位继续人。

书摘

古人有 “三十年为一世”之说,原指代际相继之意。北宋邵雍将其引入自家的宇宙历史 演化论,作为最小的时段概念,提出“三十年为一世,十二世为一运,三十运为一会,十 二会为一元”。撇除其周而复始的神秘色彩,显然也将三十年作为考察历史的基本时段。

绍兴三十二年( 1162)六月,借由“绍兴内禅”甫登皇位的宋孝宗,雄心勃勃主动发起 隆兴北伐,试图改变绍兴和议定下的地缘政治格局。然而,受制于内部因素(太上皇宋高 宗的掣肘与反对,主事者张浚“志大而量不弘,气胜而用不密”,等等)与外部条件(金朝 的实力),被迫与金朝再订隆兴和议,重归宋高宗确立的“绍兴体制”。其后,在内政上, 宋孝宗也只能在奉行“绍兴体制”的大前提下略做微调与腾挪。有鉴于秦桧擅权的前车之 辙,他在位期间一方面频繁易相,以便皇纲独揽;一方面开放言路,以便“异论相搅”。

为了 能够立为储君,为了最终顺利接班,在有意矫饰、承欢继位上,宋光宗做得还算不上恶 例。这也反证,仅凭上代君主的个人审察与最终独断,在选接班人上难免出错,而一旦失 误,往往殃及王朝命运,改变历史走向。

韩侂胄发动庆元党禁,初衷仅出于政争的需要,却习惯性地蹈袭了绍兴体制开启的思 想整肃手段。随着韩侂胄倒台,史弥远取而代之。

皇朝权力,并不真要实行儒家学说,而儒家的思想权威也始终不敢对皇朝作正面 的抗争。这两者之间的矛盾,是中国专制历史,政统也罢,道统也罢,绝大的失 败。

换言之,宋代权相都出在南宋。总之,南宋权相政治的接踵出 现,不妨说是君主对独裁权力的主动授与或无奈让渡造成的。

从尊礼陈傅良,赏识王自 中,与后来亲擢陈亮为状元来看,光宗主观上还是希望用好人才,有所作为的,而他欣赏 的多是既讲究经世,又超脱陈规的人才。

经界法始行于绍兴十二年,具 体措施是在打量田亩、均定苗税的基础上造鱼鳞图,置砧基簿,作为国家掌握土地占有, 借以征收赋税的依据。

光宗疑惧不肯过宫的根源,还是由太上皇不同意立嘉王为皇太子引起的,进而担心他 对自己也会被废黜或加害。这种迫害狂式的疑虑,光宗对亲近的侍从陈傅良、黄裳等也透 露过。他害怕舜被父亲暗算的事情会出现,也忧虑唐明皇猜疑肃宗的故事会重演,更惟恐 春秋卫侯辄与世子蒯聩父子争国的悲剧会重新登场。

至于在过宫风波中的苦言直谏者,则应从当时的文化角度来衡估:他们是以那一时代 的伦理规范去要求他们君主的,这种规范也是君主赖以治国平天下的准则,他们维护的是 社会公认的价值观念,其用心似乎无可厚非。对一个精神病者的苦谏,以今视昔,确乎无 聊而滑稽。然而,症结在于:首先,在君主世袭制下,一个精神病者竟可以合理合法地君 主专制的愚昧和荒唐。

由此可见, 专制政体下独裁者个人决断的失误,往往会对历史的进程产生不可低估的重大影响。这一 政体的非理性也于此可见!

为学之道,莫先于穷 理;穷理之要,必在于读书;读书之法,莫贵于循序而致精;而致精之本,则又在于居敬 而持志。

中国学术思想史上还有一种通病:某种学说一旦成为显学,一哄而起的赶 时髦风尚总使其滑向庸俗化和形式化的泥淖。

宋代自靖康以来,每逢国有大事,太学生都不惧安危,伏 阙上书,发出公论,伸张正义。世人把“庆元六君子”上书视为公道人心的又一次呐喊。

刘德秀的奏 疏定道学为伪学,用心十分险恶:使思想罪向政治罪靠近了一步,以便深文周纳,致人死 地;又使整肃面从官场扩大到学界,钳制住代表民心舆论的学生们的嘴和笔。政敌毕竟为 数有限,学生却是为数众多,颇成气候,都城有太学生,地方有州县学生。自靖康学潮 后,作为士大夫的后补梯队,学生议论朝政、关心国事的自觉性日渐高涨。庆元党争中学 生旗帜鲜明地站在韩侂胄的对面,都城与州县的学生倘若互通声气,汇成洪流,局面将不 堪设想。

这也是专制政体下中国历代党争的通例:大权在握的一方,绝不会承认自己党同伐异是不 正确的;即使迫于形势做些让步,也总不忘摆出一副既往不咎、宽大为怀的高姿态,奏上 一通“真伪已别人心归正”的凯旋曲。

党禁的全面弛解,以所谓党首赵汝愚的平反为标志。不久,汝愚追复资政殿学士。平 反诏书说:“曩固众论,尝挂深文。”意思说,过去固然众人论劾,却也有些深文周纳。不 痛不痒地把责任推给众人,诬陷者无罪;根据不实之词做出处分的当政者是不必承担任何 责任的。这是专制政体下平反昭雪的一大惯例。

一位毫无才智的庸弱之主,倚靠着一位不学无术的强权之臣,驾 驭着一台腐败无能、破旧失效的官僚机器,支撑着一个内忧外患、积重难返的国家,勾画 出嘉泰政治的全景图。

文档信息

Search

    Table of Contents